近年来,马尔康市坚持以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引领村庄清洁行动,注重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抓紧抓实抓好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着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成功入选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
坚持“三个引领”,增强工作合力。一是党建引领,协同增强动力。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构建党委统一领导、行业管理部门纵向推动工作体系,全面落实市、乡镇、部门、村各级书记责任,形成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齐抓共管格局。确保各项工作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使人居环境整治的触角深入每家每户。二是科学组织,确保有序实施。精心制定《马尔康市推进三大行动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马尔康市村庄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常态化评估办法》等整治工作方案,按照“拆收改栽画”五字工作法,细化目标分解,明确时间节点,定期总结通报进展情况,保证整治工作稳步推进。三是规划引领,统筹全域建设。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统筹考虑辖区资源禀赋,持续推进城乡环境质量“六大提升行动”,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计划改造提升6条乡村道路,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98%,农村卫生厕所覆盖达97%以上,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4%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80%以上。
实施“三大行动”,彰显美丽宜居。一是实施环境整治提升百日攻坚行动。推动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巩固脱贫成果等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有机结合,围绕“五清”目标,设置1300余名公益性岗位,重点解决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污水排放等问题,打造“水清岸绿、渠沟通畅、路见本色、庭院干净”的优美环境。二是实施农业产业增效塑品行动。以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农业种业园为核心,构建“一轴两园三区”现代农业发展布局,统筹推进粮油、果蔬、珍稀药菌及跑山猪、藏鸡等特色产业建设,阿坝中蜂蜂蜜、高原蔬菜饮品深加工项目推进有力。大力实施农牧业“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打造以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嘉绒文化、非遗文化、特色绿色食品为主的农产品、文创产品、特色餐饮,大力建设有机之市。三是实施休闲旅游提质引流行动。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百片引领”建设,打造一批“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乡村新业态。完善布局停车场、公共厕所、购物点、标识标牌等休闲旅游设施,推出“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和“三个沉浸式体验项目”,打造川西乡村休闲度假新兴胜地。
发挥“三大作用”,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发挥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协同作用。充分结合城市环卫一体化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设及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提升项目,委托阿坝滨南嘉绒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实施“村收集、乡转运、片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科学规划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284个、中转站1个,配备垃圾清运车11辆、垃圾箱150个,实现垃圾治理常态化、城乡环卫一体化。二是发挥模范评比的引导作用。将村庄环境状况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指导各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结合试点村实际逐步制定《积分制管理办法》,群众可以利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实现了“小积分”撬动“大治理”的村民自治格局。同时,把清洁行动工作中的正、反面典型纳入“红黑榜”在全村公示,营造互相监督、“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三是发挥督导检查的保障作用。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护相辅相成、突击工作与日常工作相互结合、治标与治本同步推进,建立一月一巡护、一月一通报、一年一评估工作机制,每月对乡(镇)村庄清洁行动工作情况和问题整改情况进行随机暗访,建立问题清单进行分类交办,及时推进整改,定期“回头看”,倒逼促进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马尔康市农业农村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